
武藏野美術大學
設計與資訊系
森山明子教授
Q:您教什麼類型的課程?
有許多關於印刷媒體編輯的基礎練習和實踐課程。
我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日本設計史、日本設計文化理論、設計哲學等在日本設計領域很少開設的課程。
Q:字體靈敏度打開的那一刻
我從未想過要成為平面設計師。我從小就喜歡讀書,即使在學生時代,我拿起書也比拿起雜誌更常讀。然而,在我大學畢業那年,一本名為《Episteme》的雜誌創刊了,由杉浦耕平設計。在杉浦的雜誌設計作品中,工作坊它將與《Yu》雜誌一起載入史冊,當我拿起《Episteme》時,我被它所展現的雜誌世界所震撼。
排版有兩層意義:「字體」和更廣泛的「書籍設計藝術」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它不一定非得是與設計相關的主題。
對我來說,字體是排版技術的一部分,是書籍製作的一種技巧,所以這不是「用什麼字體」的問題。後來我才發現,從十幾歲到大學畢業,書架上擺放的那些我喜歡看的書,其實都是杉浦先生設計的,那時我才意識到書籍和雜誌字體的魅力。
之後,我成為雜誌編輯,讀了田中一光的《光町當時,田中一光也接受了訪問。他並不是一個平面設計師試圖創造一種字體,而是憑藉他長期累積的經驗,最終將其發展成一種字體。這一點讓我印象深刻。
我為我編輯的書委託的設計師陣容可以說體現了我的「字體思維,編輯思維」。他們要麼在字體設計方面勇於創新,要麼在字體設計方面擁有深厚的造詣,尤其在排版作為一種書籍製作技巧方面。我認為,如果不考慮排版,就無法創造出優秀的平面設計。
對學生來說也一樣。他們需要標題、文字和字體這三個要素。目前,我在畢業設計中的角色是問:「這個標題難道完全沒有表達出你的想法或創作的內容嗎?」 如果你無法確定標題,那就代表你的概念不穩定。一旦標題確定,設計和字體應該同時確定。
編輯設計師是半個編輯。編輯和設計,至少在涉及語言的媒體領域,大部分是重疊的,但也有一些領域是不重疊的。這就是為什麼編輯和設計師有相似之處。不過,我覺得影片之類的工作還是有點不同的。
問:您覺得這所學校的學生怎麼樣?
世界上精通編輯設計的編輯很少,對寫作有深入理解的設計師也很少。坦白說,我認為這阻礙了國家出版文化的進步。
我原本不是設計師,而是作家和編輯。許多進入設計資訊學系的學生都通過了設計和創意表達的入學考試,但如果我們能讓這些設計精湛的學生掌握寫作技能,他們就能創作出高品質的編輯作品。累積了寫作經驗後,他們可以成為編輯或設計師。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,也是我來到這所大學的原因。
很多學生會說“我不擅長寫作”,但只要稍加練習,往往就會發現其實還不錯。我上課的第一課就是日文聽寫,學生會一字不差地寫下他們聽到的內容。一開始他們很吃力,會說“我明白了,但單字就是脫口而出”,但大概試了三次之後,他們就會說“啊,開始冒出來了”。雖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,但確實有一定比例的學生也擅長寫作。能夠控制形狀的人通常抽象能力很強,而語言本來就是一種抽象能力,所以我假設「擅長創造形狀的人,只要稍加練習,也可能擅長語言」。
即使是作業,只要形式完整,內容基本上沒問題。因為寫作時,你腦子裡已經有它應該採用的形式了。如果內容草率,無論你設計得多好,也不會有太大效果。
我自己不是設計師,所以我很喜歡設計課。這個係就是這樣,也有非設計師的專業人士,像是IT(資訊科技)和行銷專家。我告訴我的學生,他們應該至少掌握兩項技能。如果他們只是說“我只能做這個”,我覺得情況惡化時,他們就會遇到真正的麻煩。例如,如果你會編程和編輯工作,無論媒體如何變化,你都能適應。這樣,如果你們的能力和思考方式一致,我相信這些能力就能互相幫助,在社會發生重大變化時也能適應。
Q:開關關閉的瞬間
我覺得這種工作沒什麼「開」和「關」的。我猜我睡覺的時候就「關」了。
想找個平靜的地方,就讀歷史小說。歷史小說裡的人物優美,山水描寫也很美,感覺像文化小說一樣。
Q:未來你想挑戰什麼?你對什麼有興趣?
現在有兩個了。
我感興趣的之一是“語言”如何轉化為“聲音”。很難真正了解讀者是如何閱讀你的作品的,但當你把劇本當作實驗來寫時,演員們會立刻記住並大聲朗讀出來。我覺得這很神奇。這就是為什麼我一直對能夠轉化為表演的語言很感興趣,最近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。
第二,如果我這麼說,我就必須這麼做,那我該怎麼辦呢? (笑)
日本第一本藝術史似乎是在1900年巴黎世博會之後用法文出版的。然而,日本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設計史。缺乏一部能夠幫助我們對設計達成共識的綜合史,這是一個問題。我參與編輯和合著的《日本設計色彩史》就是受此啟發而出版的,但它只是一本入門書。然而,門檻很高,我知道自己無法勝任這項任務。
*本文基於 2018 年的資訊。